“第三屆大跨空間結構技術交流會”將于2020年9月25-26日上海成功舉辦,屆時將邀請在大跨空間結構領域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和研究成果的大師、總工、教授等專家學者,總結最新的研究進展,并針對熱點難點問題進行深入交流,同時組織上海天文館和上海圖書館東館的參觀考察,歡迎業內相關同行參會。
二、報告嘉賓
嘉 賓 | 單位和職務 | 報告主題 |
丁潔民 | 同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 | 大跨度鋁合金結構的分析與工程應用 |
李亞明 | 華建集團上海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總工程師 | 空間結構技術創新工程實踐 |
張其林 | 同濟大學教授 | 特殊玻璃幕墻鋼膜結構的設計與應用研究 |
薛素鐸 | 北京工業大學教授,中國鋼結構協會空間結構分會理事長 | 近年我國空間索膜結構的工程實踐與創新 |
韓慶華 | 天津大學建筑工程學院院長、教授 | 新型裝配式鋁合金節點力學性能及其對網殼承載性能的影響 |
劉彥生 | 清華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總工程師 | 大跨度膠合木結構設計探討 |
孫 遜 | 東南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總工程師 | “非典型”大跨空間結構的創新應用 |
溫四清 | 中信建筑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總工程師 | 一般力學分析方法在大跨空間鋼結構設計中的應用 |
劉 楓 | 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中國建研院工程咨詢設計院院長 | 大跨度景區人行懸索橋設計關鍵技術研究 |
區 彤 | 廣東省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結構副總工程師、機場設計研究所總工程師 | 沿海強風高烈度體育館設計——汕頭亞青會場館重點分析 |
周 健 | 華建集團華東建筑設計研究總院結構總工程師 | 建筑與結構的融合——航站樓大跨屋蓋設計 |
賈水鐘 | 華建集團上海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結構總工程師 | 太原植物園大跨木結構設計與實踐 |
閆翔宇 | 天津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鋼結構中心副主任 | 大跨度場館馬鞍形屋蓋結構選型與設計實踐 |
陳 偉 | 德國施萊希工程設計咨詢有限公司(SBP)執行合伙人 | 輕、遠——大跨度人行橋的設計探討 |
周紅兵 | 上海建工四建集團有限公司技術總監、第六工程公司總工程師 | 上海圖書館東館大空間結構施工關鍵技術 |
歐陽元文 | 上海通正鋁合金結構工程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 上海建科鋁合金結構建筑研究院院長 | 數字化建造技術在大跨空間結構中的應用與實踐 |
郭麗云 | 北京盈建科軟件股份有限公司測試部經理、盈建科首席講師 | BIM協同工具 |
三、主持嘉賓
汪大綏,華建集團華東建筑設計研究總院資深總工程師,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
任慶英,中國建設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中國勘察設計協會結構分會會長
周建龍,華建集團華東建筑設計研究總院總工程師,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
徐曉明,華建集團上海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副院長
四、參觀項目
(一)上海天文館
上海天文館為目前世界最大的天文館,主體建筑長度約170m,寬度約140m,總建筑面積38164m2,項目地下一層,地上三層,最大高度22.5m。項目設計單位為上海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美國Ennead建筑事務所,施工總包單位為上海建工集團,目前已基本竣工,預計將在2021年開放。
建筑外觀設計與天文主題高度契合,圓洞天窗、倒轉穹頂與球幕影院三個圓形元素構成 “三體”結構,同橢圓形的建筑形態構成的“天體運行軌道”一起,詮釋著天體運行的基本規律。
包含地下1層在內的4層建筑,被分為3大展區。高達18米還原星空的家園展廳、全景式地解析宇宙運行的規律的宇宙展廳、以史詩般的手筆展現人類探索宇宙的偉大歷程的征程展廳,共同探索宇宙的奧妙。其21米直徑的天空數字劇場、24米的太陽望遠鏡、帕蘭子午儀、15厘米折射望遠鏡、IMAX影院、航向火星等一系列的天文觀測基地,具有身臨其境的太空體驗。
上部結構采用鋼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墻結構,局部采用鋼結構和鋁合金結構,主要由四部分組成,即大懸挑區域、倒轉穹頂區域、球幕影院區域及連接這三塊區域之間的連接框架。大懸挑區域采用空間弧形鋼桁架+樓屋面雙向桁架結構,桁架結構支撐于兩個鋼筋混凝土核心筒上;倒轉穹頂采用鋁合金單層網殼結構,倒轉穹頂支撐于“三腳架”頂部環梁上,“三腳架”結構采用清水混凝土立柱(內設空心薄壁鋼管)和混凝土環梁,穹頂下方旋轉步道支撐于“三腳架”立柱上;球幕影院區域球體采用鋼結構單層網殼結構,球體通過六個點支撐于曲面混凝土殼體結構上。工程結構形態獨特、空間體系復雜、設計及施工難度大,結構設計力爭全面控制項目的技術風險,為類似項目提供技術積累和參考借鑒。
(二)上海圖書館東館
上海圖書館東館為上海市重大工程,總建筑面積11.5萬m2,建筑高度50m,地上7層,地下2層。項目設計單位為上海建筑設計研究院&丹麥SHL事務所,施工總包單位為上海建工四建集團,預計于2020年竣工,并于2020年底向公眾試開放。
建筑外表看起來就像一塊正在雕琢的玉石,為了打造出“漂浮感”,主體建筑的3~7樓采用大跨度外懸掛結構,外立面玻璃通過最先進的3D彩釉打印技術呈現不同層次的透明度,就像大理石石材表面自然變化的肌理。
建筑設計以高大空間為主,結構具有大跨度、大懸掛、大開洞的特點:1)結構跨度大,常規柱網尺寸為17m×17m;2)四周大懸挑,結構由二層頂板至屋頂,每層四周懸挑出17m跨度的樓面結構;3)結構層高高,一般樓層的層高6~7m,首層、三層分別達到8~9m;4)內部大型中庭較多,層層之間的中庭相通直至屋頂。
主體結構采用型鋼混凝土柱+空腹主次鋼桁架+鋼板混凝土剪力墻體系,對結構四周的大跨懸挑區域采用多層懸掛結構。采用整體裝配式結構設計,考慮設備管道集成樓面梁系統,在大跨度柱網間采用空腹桁架代替常規框架梁,有效節約了樓面凈高;屋頂和懸挑區域樓板采用現澆鋼筋桁架樓承板,增強整體性;其余區域均采用全預制整體式鋼筋混凝土板,保證裝配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