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結構的雪荷載考慮確實比傳統建筑更復雜,其輕質、大跨度、柔性、曲面造型等特點使得雪荷載成為關鍵設計荷載之一,處理不當極易引發結構失效。以下是膜結構雪荷載計算與設計的關鍵考慮因素和方法:
一、 核心原則:考慮不均勻分布
這是膜結構雪荷載設計的核心區別。 與平屋頂或規則坡屋頂不同,膜結構的曲面(尤其是負高斯曲率的鞍形面、錐形面或復雜自由曲面)會導致雪在表面發生滑動、堆積、飄移和再分布。
低洼區域、與較高結構或墻體交接處、曲面谷底、背風側、天溝、排水點附近等位置極易形成遠超規范基本雪壓的深雪堆積區。
迎風坡面的雪則可能被風吹走,形成雪荷載遠低于基本雪壓甚至為零的區域。
二、 主要考慮因素和方法
規范基礎雪壓 (S0):
起點是項目所在地的基本雪壓,根據《建筑結構荷載規范》(GB 50009) 或當地規范確定。這考慮了當地氣象站記錄的50年重現期地面雪壓。
這是后續計算的基準值。
屋面積雪分布系數 (μ):
規范(如GB 50009 第7章)提供了各種標準屋面形狀(單坡、雙坡、拱形、帶天窗等)的積雪分布系數 μ。
關鍵挑戰: 膜結構的曲面通常不標準,規范的 μ 值可能不直接適用或不足以反映真實的極端堆積情況。
處理方法:
類比法: 尋找規范中最接近的屋面形狀(如近似拱形、圓錐形)的 μ 值,但需特別關注谷底、檐口、高低跨交界處的局部增大系數,這些位置往往是膜結構雪堆積最嚴重的地方。
風洞試驗: 對于重要、大型或形狀復雜的膜結構,進行考慮風雪共同作用的風洞試驗是確定最不利雪分布的最可靠方法。試驗能模擬風場、雪的飄移和堆積效應,給出屋面上各區域的 μ 值分布圖。
數值模擬 (CFD): 計算流體動力學模擬可以預測風場和雪粒子的運動軌跡,輔助評估可能的積雪分布模式。其精度依賴于模型和參數的準確性,常與風洞試驗結合或作為初步分析手段。
工程經驗與判斷: 基于類似項目經驗、對場地風環境的理解(主導風向、周圍建筑/地形影響)以及對膜曲面形態的分析,判斷最可能發生嚴重積雪的區域,并保守地選取或定義 μ 值。對谷底、背風側、高低跨連接處等關鍵區域應取較大的 μ 值(常常遠大于1.0,有時可達3.0甚至更高)。
膜面形狀與曲率:
正高斯曲率 (如充氣穹頂): 雪更容易向邊緣滑動,中心區域荷載可能較小,但邊緣、檐口處可能形成堆積。需要設置有效的融雪或防堆積措施。
負高斯曲率 (鞍形膜): 是最常見也最容易產生嚴重雪堆積的類型。四個高點之間的“谷底”區域是天然的積雪陷阱,雪荷載會非常大。
坡度: 局部坡度(尤其是曲率變化大的區域)影響雪的滑動和滯留。坡度大于一定角度(如30°-45°,取決于膜材光滑度)的區域雪荷載較小,小于該角度的區域雪易滯留,坡度接近0°的區域極易堆積。
排水路徑: 設計合理的排水路徑(通過膜面形狀或設置導水索)有助于引導雪水或融雪水排出,減少局部積水積雪風險。
膜材特性:
表面光滑度: 光滑的膜材(如PTFE)利于雪滑落。粗糙的膜材(如部分PVC涂層織物)或表面有紋理的膜材更易滯留雪。
熱工性能: 透光性好的膜材(如ETFE)在日照下易升溫,促進局部融雪,但融雪水可能在低溫區域重新凍結形成冰壩,或在低點聚集增加荷載。需考慮融雪-排水系統的設計。
變形能力: 雪荷載作用下膜面會產生較大變形,變形會改變局部曲率和坡度,從而改變雪的分布(可能減輕,也可能加重某些區域荷載)。計算需要考慮幾何非線性(荷載與變形相互影響)。
風雪耦合效應:
風是導致雪在屋面上不均勻分布和飄移的主要原因。雪荷載計算不能脫離風荷載單獨考慮。
需要考慮主導風向、風速、周圍建筑/地形對風場的干擾(可能形成加速區或渦旋區)。
迎風坡面雪被吹蝕,背風坡面、屋脊后方、障礙物(如女兒墻、較高墻體)的背風側會形成雪檐或深雪堆。
風洞試驗是研究風雪耦合效應最有效的手段。
周邊環境與附屬結構:
相鄰較高建筑/墻體: 其背風側會在膜結構上形成巨大的“陰影”積雪區,積雪深度和范圍遠超規范值。必須評估這種影響。
女兒墻、天窗、設備、管道: 這些凸出物會在其背風側形成局部積雪。
樹木: 可能阻擋部分降雪,但也可能掉積雪塊或樹枝增加局部沖擊荷載。
融雪與排水系統:
主動融雪: 在預計積雪嚴重的區域(如谷底、排水溝)埋設電伴熱或熱水循環管道,防止積雪過厚或冰堵。
被動設計:
確保足夠的曲面坡度(尤其在預期排水路徑上)。
設計有效的排水溝、落水管系統,容量需考慮融雪水瞬時流量。
避免形成“平底鍋”效應(低洼無排水區域)。
考慮防冰壩措施(如在檐口設置通風或加熱)。